电子工程学院是广西首批普通本科高校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全国首批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领域人才培养专项行动计划实施单位、广西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院系(A类)。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秉持“育人为本,师生为重”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办学特色,聚焦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新时代电子信息和先进材料领域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党的建设工作展现新特色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严抓党风廉政建设,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推动新时代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先后出台党建制度20多项,发展党员70多人,教育培训师生党员3000多人次;荣获全区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院系(A类)、学校“五好四强”基层党组织示范创建单位等称号,获学校党支部风采展示大赛一等奖、学校第二批“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个、基层党建工作优秀案例2个,1人获广西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1人获广西高校党务工作者基本功大赛二等奖。

专职组织员梁红瑜荣获第二届全区高校党务工作者基本功大赛二等奖
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
深入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75人,其中专任教师66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56人(占比85%),高级职称37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55人,国家级、省部级高层次人才5人。入选“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1人、“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4人次。
学科专业建设实现新跨越
全面推进学科专业发展,健全人才培养体系。信息与通信工程入选学校博点建设学科(B类),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学科入选学校一流学科。新增获批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材料工程专业型硕士学位点和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3个本科专业,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科学研究取得新突破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新增广西智能汽车多维信息融合重点实验室、广西特色金属粉体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等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以及广西高校微波通信与微纳光电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等3个市厅级科研平台。
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50多项,其中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其子课题2项,实现了浦京集团国家重大项目上零的突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30项(面上项目3项),广西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50多项,以及柳州市首个揭榜制科技项目(经费500万)1项,累计经费5000多万元。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SCI一区、二区论文100多篇。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50多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荣获广西科学技术奖5项。学院被评为2024年科研工作先进集体。



学院教师取得的部分科研成果
教育教学取得新成绩
深耕教育教学工作,新增建设课程思政和信息类专业教学团队2个,获学校“三全育人”示范系和试点培育团队3个。学院教师获批9门广西高校一流本科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出版核心课程教材8部,主持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20多项,发表教育教学改革论文30多篇。获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等各类教学奖励20多次,获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协助学校申报的产教融合项目——“3522vip浦京集团官网车用功率芯片与传感器研究实训基地”(上级部门补助8000万元),已经通过自治区发改委立项审批,并于2024年开工建设。


学院教师取得的部分教学成果
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术研究为引领,以项目、课题为载体,加强产学研用融合,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育人理路,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学生主持创新创业项目近100项,其中国家级30多项;发表SCI、EI论文30多篇;获国家专利授权及软件著作权50多项;参加学科竞赛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0多项,其中国家级30多项。学生荣获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等集体荣誉10多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标兵”等个人荣誉200多项。近3年平均就业率达90%以上,学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部分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