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扛起“第一学院”“第一学科”“第一课程”使命,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师乐教善教、潜心育人的信心底气更足,思政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学院获批“广西高校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高校‘三全育人’示范院系”“新时代广西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广西优秀理论宣讲集体”,1个教工党支部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突出政治属性,持续加强党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领导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第一学院、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第一学科、把思政课作为第一课程加强建设。学校党委赵君书记亲自联系和直管马克思主义学院,亲自谋划、部署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学院党委秉承“党建+”工作理念,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党建工作和学院事业发展深度融合,逐步探索形成“123456”党建工作体系,实现了学科、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工作等全领域各环节党组织有效全覆盖,确保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有效发挥,党的领导全面有力。

学校党委书记赵君指导马克思主义学院专题集体备课会
立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扎实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
学院立足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紧扣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探索“思政+专业”融合创新模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获评广西高校一流本科课程。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及教育部人文社科思政课研究专项课题2项、自治区级教学改革课题20项,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6项。教师参加教学比赛获省级奖励40多人次;建设自治区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示范课堂”21堂、“壮美广西”系列思政课“示范课堂”12堂。牵头建设广西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打造形成柳州特色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品牌。

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建设广西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
搭建高水平学科平台,精准聚焦学科内涵式提升
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于2019年招收第一届硕士研究生,开启了学科人才培养新篇章。2024年新增教育学硕士——学科教学(思政)招生方向,实现了学院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零的突破。2024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入选校级一流学科(A类)建设学科。近五年,新增“广西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研究中心”等3个省级科研平台。累计招收硕士研究生120人,毕业40人,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其中考取博士研究生2人;研究生参加全国“挑战杯”等各类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25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2篇。主办全国性学术会议6场,受到人民网、光明网等官方媒体的高度关注和集中报道。

承办思政学科发展40周年学术研讨会
实施人才强院战略,推动教师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
学院坚持引育并举,严格按照师生比1:350的标准配齐配强思政课教师。现有思政课教师78人,比五年前增加了2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41人、博士34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33人,实现了高级职称、博士学位人数翻一番的目标。教师获自治区优秀教师、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5人次;入选广西“八桂青年”拔尖人才1人、广西青年文化人才1人、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卓越人才1人、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拔尖人才1人、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骨干教师9人,实现了省级人才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思政课教师实践研修
聚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扎实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和社会服务
学院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持续开展有组织的科研。五年来,教师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部级课题12项。科研经费进账增长5倍,总计入账636万。教师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和省级主流媒体文章60篇、出版专著12部,获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项。坚持“校市相融、校地合作”,组建“理论宣讲轻骑兵”,通过“校内+校外”“送学+点餐”“宣讲+表演”等方式,唱响“广西优秀理论宣讲集体”品牌。

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党史学习教育主题音乐党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