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人文艺术与设计学院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民族化和国际化”办学思路,加快推进具有区域优势、民族特色、国际化视野,凸显应用型大学特点的高水平学院建设,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坚持政治统领,党建引领作用明显增强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深化理论武装,夯实基层组织,深入推进正风肃纪,基层党建得到进一步加强。获批教育部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首批新时代广西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校级样板党支部2个;荣获校级“五好四强”基层党组织示范创建单位和“十佳党建品牌”称号;1名党员入选国家民委民族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800多名党员获校级以上荣誉称号,9名党支部书记在学校党务竞赛中获奖;获评校级优秀党建工作案例2项、自治区级优秀工作案例1项。
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推动“三全育人”出成效。入选全国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1项;获批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项目全国重点团队2个、自治区重点团队4个;获批校级“三全育人”示范系和示范(培育)团队5个;师生参演的情景党课《心中明灯》获得一致好评;入选大学网络思政工作室第一批支持计划。

获批教育部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入选全国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1项
坚持改革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创新育人载体和育人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产学研合作,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新进展。获自治区级本科教改项目12项,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和教学信息化大赛奖9项;获国家级奖项170多项,省部级奖项640多项;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区级金奖1项、银奖3项、铜奖2项;获评“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3次。

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和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区级金奖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建立“导师—学院—学校”三级联动机制,完善研究生培养人才保障、机制保障,研究生教育培养取得新成效。研究生发表各类论文126篇,获批专利25项,参加各类学科竞赛1045人次,获国家级奖项119人次、省部级奖项611人次。
加强和优化学科专业建设,特色和优势不断彰显。艺术与社会工作硕士点顺利通过合格评估;获批建设校级一流学科2个;获批自治区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校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在广西专业综合评估中社会工作获评五星级专业(全区唯一),服装与服饰设计、环境设计和音乐学获评四星级专业;环境设计专业在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B+等级;获批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认定的第一批服装3D数字化设计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站点。

学院与柳州市城中区共建党建引领美好社区文化活动

学院2023届服装与服饰设计毕业设计作品展演
坚持融合协同,科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坚持学科融合、校地协同,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产出一批有质量科研成果。有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和苗锦文化研究与展示中心各1个;获批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25项;发表中文核心期刊、外文SCI期刊论文33篇,出版编著、专著17本;获专利授权56项,11项决策咨询获市厅级以上批示。
坚持引育并举,师资队伍结构更加优化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加强人才引育,完善激励机制,优化支持政策,师资队伍得到提升优化。累计引进博士9人、送培返校博士14人,在读博士1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47%,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49%。
坚持以文化人,公共美育成效更加凸显
通过构建公共美育“五个一”模式(即:一个讲座、一个课堂、一场秀、一个展厅、一个团队)拓宽育人渠道,公共美育质量不断提升。开设线下公共美育课程15门,举办文化艺术讲座30多场;获广西大学生艺术展演奖项70项,其中表演唱《群摆摆》获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表演唱一等奖和最佳创作奖;获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二等奖1项;《艺术引领 美在非遗》项目获批校级A类文化品牌。

表演唱《群摆摆》获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表演唱一等奖和最佳创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