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召开以来,科学研究管理处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和党纪学习教育,全面落实学校党委、行政的决策部署,压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履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前端聚焦、中间协同、后端转化”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围绕学校科研事业发展主要目标,聚焦地方产业发展、聚合内外创新资源、聚力创新能力提升,坚持产教融合,加强科研育人,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持续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创新服务能力,推动学校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
加强校企合作,全面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充分发挥在柳办学地缘优势,以选派青年博士挂职驻柳企业为工作切入点,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校企科研合作得到长足发展。近五年,学校与企业合作获批广西科技重大专项、广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74项,获资助经费近30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24.2%、114.5%。获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888项,到校经费超1.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1.1%、434.5%,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在加强应用研究的同时,也注重基础研究对应用研究的支撑作用,积极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努力争取高级别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9项,首次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广西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获资助经费4200多万元,同比增长58%、54.3%。人文社科领域,学校鼓励各学科利用自身优势开展科学研究,鼓励教师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获各级各类纵向人文社科项目320多项,2021年至2023年连续三年获得并完成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牵头组织开展的广西重大课题,为自治区党委、政府重大决策和中心工作的推进提供了良好的决策咨询服务。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动有组织科研的开展。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推进学校科研水平的提升,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30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广西科学技术奖18项、广西社科优秀成果奖11项。获得的广西科学技术奖中,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1人荣获2021年度广西青年科技奖。
学校获职务专利授权1219件,其中,发明专利384件,实用新型743件,外观设计92件。专利授权数跃居全区高校前列。学校教师以第一单位发表SCI收录论文1259篇,出版学术著作120多部。完成科技成果登记120多件,转让和实施许可专利、软件著作权220件,成果转让和许可收入共计744余万元。与2019年相比,成果转化经费增长750%,高水平论文数增长269%。

学校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

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刘宝臣(右3)与浦京集团获奖人员在2023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现场
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优化科研工作环境
制定印发了《3522vip浦京集团官网科研机构管理办法》和《3522vip浦京集团官网省部级科研平台管理办法》,构建了省部、厅级和学校三级平台建设培育体系。聚焦服务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主战场,持续加强高水平科研平台的建设,培育优秀创新人才。新增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17个,市厅级重点科研平台29个,设置23个校级科研平台。其中围绕新能源汽车领域,作为第一共建单位获批广西最高层次最高水平的科技研发平台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围绕智能网联、智能制造和新材料技术,学校联合地方龙头企业,获批广西智能汽车多维信息融合重点实验室、广西壮族自治区特色金属粉体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和广西工程机械低碳数智技术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围绕米粉产业,获批广西特色米粉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特色米粉加工与产品安全工程研究中心。
新能源汽车科学与新技术广西壮族自治区实验室组建专家评审及论证大会

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揭牌仪式

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费志荣(右3)考察特种机器人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