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刘,2011年毕业于广西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柳州市作协会员,发表160余篇诗歌、
散文,文字散见《广西文学》等,有作品入选多种版本。著有诗集《一阵风的过
去》,散文集《那些城市的脚印》,唱片小说《落榜》,现于重庆大学攻读研究生
有这样一方净土,你可以激扬文字,挥斥方遒;有这样一片天空,你可以才情迸发,以笔为戎;有这样一个人,他是追梦人,也是引路人,他愿做那支向青草更青处漫朔的长蒿,执着于自己的梦想,在一次次碰壁后仍然笔耕不辍。他就是外语系的袁刘,就是那个有着温暖笑容的邻家大男孩,就是工学院走出来的校园诗人。
笔者有幸通过采访了解到他与文学背后的故事,以及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和成长足迹。
朝露,始放光华
“我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高中完成的,除了诗歌散文外,我也有写长篇小说。”袁刘笑着将他的写作历程娓娓道来。他对文学有着非同寻常的热爱,因为热爱,所以坚持。提及袁刘与文学的缘分,还得追溯到他的小学时代。小学时,袁刘有时间便会看一些文学作品,杂志、散文、诗集等。六年级时他看完《唐诗三百首》,灵感迸发,在最后一页最后写下他第一首诗歌,自嘲为《我的唐诗三百零一首》,而这是他对文学理想形成的第一步,也从此开始了他的文学之旅。上初中后,懵懂的他也曾作过一些小诗,但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还是从高中开始的。那时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写作,偶尔也将自己的作品投到地方报刊上去,积累了最初的写作经验。可是高中没有好的写作环境,学习压力也大,他通常塞个耳塞边听音乐边写作。在文字与音乐交织的世界里,让思绪自由翱翔,让外界一切的喧嚣都与他无关。也就是那时,他开始着手于长篇小说《落榜生》的创作。高中结束,《落榜生》已经基本完成。47而谈到步入大学,他说到,英语专业却不是他的第一专业志愿,而是被最后被调剂进去。他说他最想学的是法律,虽然现实背离了理想,但他依旧保持着快乐的心情,在学好自己专业的同时也研究法律方面的知识,就如他对文学那样执着。“要让别人主动认识自己,就要把自己把自己推出去。”袁刘希望通过文学让别人来认识自己,而不是通过加入社团进入学生会的方式,他以自己的方式悠然地生活。大一是袁刘创作的低迷期,无数次投稿都石沉大海杳无音讯,那段时间他也有不想再写下去的念头,但心中那份对文学单纯的挚爱支撑着他,也成为他坚持的理由。世界上没有平坦的成功之路,在文学之路上他也遇到过很多困难,他走过了困难,真正做到了通过文学让大家认识他,院里文学交流活动他都会被邀请参加。至今他已在全国报刊杂志上刊发上百件作品,并发表长诗《龙城断想,关于一座城市的记忆》,他著有诗集《一阵风的过去》,散文集《那些城市的脚印》。
伯乐,要自己寻找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工学院里文学爱好者不是很多,“文学千里马”已不常有,伯乐就更少。袁刘却不这样认为,“不是没有伯乐,伯乐是要自己寻找的。”大一时上大学语文,他就把自己的作品拿给任课老师看,那位老师就是艺术系文学教研室主任于哲霏,她很赞赏袁刘的《没有声音的风铃》,并把它推荐给了柳州文联,那也是袁刘在大学发表的第一首诗。拿到第一笔稿费后他便一发不可收拾,不断地写作投稿。他喜欢与文学爱好者交流,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他曾独自去师专拜访对文学有研究的老师。那时第一次去师专,要找的那位老师不在,但他认识了一个文学社的同学,在那位同学的帮助下他得到老师的联系方式。在第二次去师专时他如愿拜访了那位老师,他们畅谈古今作品,在文学里找到心灵的共鸣,超越了年龄界限,他和老师成了忘年交。因为文学,他认识了柳州作协副主席、我院社科系老师田景丰,现在袁刘一有新的作品便会发给田老师看,田老师在他的《龙城断想,关于一座城市的记忆》创作过程中给过他很多宝贵的建议。不仅仅是学院,他在向外投稿过程中也结交了其他文学爱好者,作家论坛是袁刘经常光顾的地方。即使放假回家,他也不会闲着,他常与家乡的文人聚在一起,聊文学谈理想。袁刘现在是柳州作家协会的成员,在文学的天空下他并不孤单,日月星辰将会相伴着一生追求。
凝尘,这般眷恋
对家乡,我的爱没有终点
对我,家乡的期盼没有终点。——袁刘《从一座小城出发》
袁刘的诗里很多是与家乡有关的,那一座梯田密集、气候宜人的小城,那个有“湘中宝地”之称的湖南新化县孕育出了袁刘温润如玉的性格和诗情。来到柳州,广西工学院学子风采48他对家乡有着剪不断的眷恋,那些景,那些人,都是他回忆里最清晰的部分。关于童年的记忆多次出现在他的作品里,他爱童年的美好单纯。在说到童年时,他脸上的酒窝又加深了,笑意里写满了怀念和温情。童年时光他大多数时间和祖父在一起,家乡的那片橘园,留下的是那些年无忧的足迹。他走出了县城,却永远都是那里的孩子,就如他所说的“对家乡,我的爱没有终点”。也许可以说成就他的城市是柳州,对柳州他也有很深的感情。在写《龙城断想,关于一座城市的记忆》时,他在图书馆翻阅过大量有关柳州的历史的书籍。他游玩过柳州的很多地方,体验民俗文化,感受人文风情和自然风光。三百五十行诗,涵盖了柳州一千多年的历史,每一句都体现了他深沉的爱。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栋建筑一件小事都是他创作的源泉。这座城市他生活了三年,三年前他还是那个懵懂少年,今天他已经蜕变成散发诗书气质的文学青年,柳州是他成长的见证者。无论是在家乡,还是其他城市,柳州都是在他心里的。一次去北京,在高速公路上看到“桂B”的车牌,在豪华的酒店里看到了物品上印有“柳州”的商标,突然就模糊了他的双眼,这是怎样的一颗赤诚之心!艾青说,为什么我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爱得深沉。袁刘对家乡,对柳州深沉的爱化作笔下一朵朵绚丽的花。爱,没有终点,他给这两座城市的诗也还会源源不断。
放飞,心之旅程
阳光温热,岁月静好,在这美好的流年里,袁刘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习和写作,除此之外,他最喜欢的是旅游。写作最重要的是灵感,袁刘怀揣着憧憬在自然中寻找灵感,寻找像芳草一样清新的心情。他边走边写,手中的作品也越来越多。他去过海口、云南、北京、广东等城市,善于捕捉每个城市动人而又与众不同之处,在传统风俗中体味民族情感,在自然风光中悟出人生哲理。旅途中的小事、一个孩子、一个农民工都能引起他的注意,从仓促繁忙的脚步中感知人世间的善恶。那些旅行中的作品,就如他的笑容一样是澄澈的、温暖的。袁刘向往像诗人一样的生活,他并没有把写作作为一种事业,于是他的作品里就少了商业的成分,多了些纯净和灵动。他是与世无争的,就如太白一样“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走走停停,纵使风尘仆仆,他依旧怡然自得。青春如此美丽,路却在自己的脚下,未来是对于明天的打算,更在于今天的选择。袁刘对未来是充满信心的,他热爱文学,他也有与文学无关的理想,并且正在努力的为自己的理想奋斗。放飞梦想,心之旅程也许刚刚开始。追寻青春,记录成长,他执笔挥就平凡而不平庸的诗意生活。或许他构想的世界单纯的有点像童话,在如画的生命中,他选择了淡笔轻描,低吟浅唱,有着那份执着,相信童话也能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