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容丽萍,87级机械系校友,现任柳工叉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刚接到采访校友、柳州市柳工叉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容丽萍的任务时,我的心里颇有些忐忑,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柳工)是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和“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排头兵”,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和广西第一家上市公司,她有时间搭理我这个在校记者吗?在一个下着大雨的晚上我拨通了她的电话,她那清脆温和的声音使略有紧张的我顿时轻松起来。“我是一个普通人,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坚持了多年而已。” 我们的交流就从这简单的一句话开始了。
成功之路 始于足下
时光荏苒,花样年华,挥去岁月的尘埃,沐浴人生成长的漫漫风雨之后,每个人的眼前都会呈现出一片精彩的景色。出生于六十年代末的容丽萍,从小就在工厂中长大,父母是勤劳朴实的工人,长大之后以成为一名工程师的梦想伴随她走过小学、初中、高中,走进了广西工学院,
成为87届机械系机械制造专业学生,踏上了成为工程师的征程。
“87年工学院还是初创时期,各种设施都还不全,只有2栋教学楼,3栋学生宿舍楼,1个食堂和锅炉房,通往新宿舍的路还是碎石路,洗澡还得自己拎桶打热水,但同学们在一起都很开心……”回忆起在学校的情景,容丽萍的话语中满是留恋之情。是啊,与现在相比,那时的学校环境是艰苦的,但对怀揣梦想、朝气蓬勃的她来说,紧张的专业学习、繁忙的班务工作、多样的团队活动,一切都是那么新奇、那么充实、那么快乐。“那时计算机应用刚起步,没有多媒体,老师上课还是用粉笔写黑板,学生用笔记本记录,大家都很认真。特别是机械制图课程让我体会很深:0号图纸、2B铅笔、粗实线、点划线、尺寸标注、仿宋体……,同学们趴在图板上制图,比谁写得正,比谁划得直、划得均匀,比谁标注得正确,从相互攀比中大家获得了乐趣,也养成了认真、细致的习惯,为我今后从事工艺设计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做事认真、做人热诚也让她成为同学们信任的团支书。班里的同学来自全区各地,语言、生活习惯不同,如何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让大家尽快熟悉起来成为容丽萍班务工作的重点:普及交谊舞参加周末舞会,学集体舞组织比赛,组织中秋游园会、国庆联谊晚会、各类球赛活动等等,班级活动多了,同学们也都行动起来,很快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就脱颖而出。“一个好的集体、团队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只是多花点时间做了些协调工作而已。”朴实的话语、低调的个性让我对她由衷敬佩。
1991年,获得“工学学士”学位毕业的容丽萍接受国家分配,顺利进入了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从实习生岗位做起,帮师傅搬工件、擦机床、整理工具,一步一个脚印地奋力往前走,像海绵一样努力汲取成长的养分,锻炼自己协调合作、动手实践等各方面的能力,并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很快她就正式转岗成为一名助理工艺师,儿时的梦想成为现实。
专注实干 梦想成真
“机械工艺师是承接机械产品设计和机械制造的纽带,需要一种‘淡定’的心态,耐得住平凡,脚踏实地,不怕苦,不怕累,持续不断地创新技术,改进工艺,让工人更轻松地做出合格的产品,更轻松地完成生产任务。初度关山路犹长,做一名优秀的工艺师并不容易。”容丽萍这样说。没有豪言壮语,只有脚踏实地的去做事情。从业21年来,她获得了区优秀工艺工装奖12项,区优秀设备改造奖3项,市科学技术进步奖5项,市科技成果公报8项,“钢管管端除锈机”项目还获得了国家专利,使自己在工程机械制造技术领域从一名实习生成长为工艺师、主管工艺师、主任工艺师、高级工程师,成为制造技术专家,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一条踏实、坚定、平凡的人生之路。“成功之路始于足下,专注实干成就梦想”这是容丽萍科研工作所执着追求的信念,也是她平凡而卓越的人生所一直坚守的抉择。
在柳工逐步走向工程机械行业世界级企业的国际化道路的大背景和大环境下,容丽萍在做好抓住机遇的准备和面对挑战的同时,除了不断提升努力自己的工作能力,也时刻坚守着自己平凡的岗位,并在这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卓而不凡的光辉业绩,为柳工的繁荣发展默默贡献出自己的力量。2007年,容丽萍加入柳州柳工叉车有限公司,受聘为公司副总经理,走上领导岗位,负责工厂建设及技术、质量管理工作,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叉车业务作为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战略性业务,主营工业车辆产品(平衡重式内燃叉车、蓄电瓶叉车,仓储叉车等),承担产品研发、制造、营销及服务。2010年获得自治区“高新技术企业 ”称号、“国家出口工业产品Ⅰ类管理企业”认证。2012年“‘柳工牌’叉车获得国家机械产品(叉车)优质品牌”。公司成立5年来取得了连续超越国内行业增长率的高速发展,市场占有率从行业第18位上升到第6位,年产量近万台。
回望母校,铭记感恩
围绕大学到职场的采访主线,探寻一位优秀校友人生历程中不同阶段的成长收获和心得感悟的过程中,她多次提到了母校,特别是母校的几位老师。“在学习中的教导,老师是非常关键的。”正是因为老师的无私付出与关爱,尊敬师长的她从中也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知识,特别是对她后来进入社会工作产生的影响,以及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她深刻的记得给她上刀具课程的梁远道老师,金属工艺学的徐立平老师、肖学勤老师,毕业设计指导徐武斌老师,还有班主任高中庸老师等等。回望在母校走过的四年美好的大学时光,她依然深深地铭记着感恩,感谢老师们“育桃李满天下”的无私付出,感谢母校“团结,勤奋,求实,开拓”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