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镝, 88级机械系校友,现任央电视台四套《走遍中国》栏目主编
兴趣是最好的人生指引
陆镝,现任中央电视台四套《走遍中国》栏目主编,曾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对外宣传节目二等奖.
在短信预约陆镝校友进行采访的时候,学生记者很快就收到了他的回复信息,即当天下午便可接受电话采访,他如此积极配合母校学生记者对优秀校友采访的工作,让学生记者颇为感动,但由于一些事情的耽搁,电话采访推迟到了五一假期之后。于是,在一个下着淅沥小雨的上午,学生记者拨通了他的电话,他温和而亲切的声音使略带紧张的学生记者顿时舒缓起来。这一次采访的主线,是探寻一位优秀校友从大学到职场的人生历程中不同阶段的成长收获和心得感悟。
迈进大学 追寻兴趣
六十年代末,陆镝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由于1985年全家迁往柳州市,所以随来柳州工作的父母一起来到柳州市,进入柳州高中读书。1988年9月,从柳州重点高中毕业后,陆镝考入广西工学院。1988年,广西工学院从南宁搬迁往柳州还未满八年,许多建筑设施还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之中。“虽然当时的校舍不算很完善,但是已经很不错,尤其是幽静的校园环境,令我非常满意。”虽然面对的不是繁华的大学校园,但他也爱在其中,并找到一份宁静读书的愉悦和快乐。
也许在当时,对于每一个就读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心中都会梦想着自己将来能成为一名工程师,甚至是车间主任或者副厂长,当然陆镝也不例外。踏上大学四年的求学之路,开始花样青春的逐梦之旅,他视野变得更加开阔,眼界也有了质的上升。在平时日常生活里,除了特别喜欢做体育运动之外,他也十分爱好看课外书。在学到了许多课本以外的东西的同时,他也开始慢慢地积淀自己兴趣和爱好,找到自己生活的方向和飞翔的力量。在大学美好的环境里,过着“轻松”而“滋润”的大学生活的他,也经历过许多烦恼和挫折,但他在学习中依然不忘坚持追寻自己心中感兴趣的东西,积累更多自己人生的筹码和本钱,比如特别喜欢阅读财经、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书籍,以及课余时喜欢跑步和打羽毛球。也许,正是这些他感兴趣的东西,为他的青春成长增添了一双翅膀,也为他今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虽然他的学习成绩差强人意,但是陆镝其他方面的表现却是让人眼睛不禁为之一亮。大学期间,他积极地参加各种校园内外的活动,凭借出色的发挥,成为“柳州市校园十大歌手”之一,并由于参加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而荣获“广西区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奖项。获得这个奖项除了积极努力的劳动,更是因为陆镝的一篇《论乡镇企业现状与发展》的社会经济文章得到了领导的认可,这个认可更增加了陆镝对研究社会学的兴趣,并对将来的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美好的大学生活,让我很难忘。”虽然在人生路上他曾失落迷茫过,也踟蹰徘徊过,但是他始终朝着自己感兴趣和爱好的事情默默地奋力追寻,并不断使之发展强大,使自己拥有一个坚不可摧的“大兴趣”、“大爱好”。这是他不断获得前进力量的源泉,也是他日后顺利进入电视台工作,成就人生未来中不可小觑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路打拼 充实人生
1992年6月从母校毕业之后,与许多大学生一样,他选择接受了国家和学校的工作分配,第一份工作是在柳州市半导体材料厂做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一上岗,他便发现刚进到工厂的自己像一张白纸,不仅需要从头开始,而且要从零做起,在担任技术员期间,自己欠缺的是对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所存在的差异的了解与掌握。因此,摆在他面前的是如何适应所在岗位的技术要求,以及怎样积累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知识等问题。当时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积极主动地向工厂里有经验的师傅虚心学习,借鉴别人的丰富经验,多与同事探讨细节,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精益求精,让自己逐渐地胜任手上的工作。“兴趣爱好是引导你前进的导师,我是因为我的兴趣爱好而做这件事的。”因为自己兴趣的指引和自己爱好的催发,以及自己对人生目标的渐渐明确和更高追求,他辞去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于是,在柳州市半导体材料厂工作了大半年之后,他毅然选择了去广东东莞下海。在这个过程可以说是他经历苦难而真正成长起来的阶段,作为一个初来咋到的外地人,为了求生和养活自己,他做了六七种工作,做过工厂工人,做过车间车工,做过卖衣服的销售员,也做过搬运工等。艰辛的工作和忙碌的生活,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是何其的苦恼和厌倦,但是对于他而言,这更是一种挑战和磨砺,也是一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历练与洗礼。漫漫人生,一路打拼,纵然付出的汗水没有回报,他也始终执着追求、务实勤奋、勇于开拓,朝着兴趣指引的人生大道前进,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完善自我。
“机遇只青睐于有所准备的人。”在经过了三年多的下海生活之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柳州电视台招人,这是跟他的兴趣十分接近的工作,当时报名的人数有三四百之多,但是柳州电视台招人的名额只有三四十人,这无疑潜在着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但是,他凭借一直以来日积月累的扎实知识功底,得到了机遇的青睐,成功地进入了柳州电视台工作。之后,他并没有安分于这个别人看起来已经不错的职位,而是在26岁那年第二次进入了大学——北京广播学院深造,并在一年之后毛遂自荐到中央电视台。
虽然在柳州电视台已经是骨干的他,来到中央电视台却更像是一个站在“高个子里”的“小矮人”,而且中央电视台的工作要求比较高。在一次给一个大腕做编剧时,他花了足足两个星期的时间,每天都是忙得昏天暗地的辛苦工作,才把编剧做好,但是在拿给大腕看的时候,他居然说他做的编剧根本一文不值。这重创了他的自尊心。“也许我不应该离开柳州!”曾动过念头想回柳州电视台的他,真的有些感觉自己一无是处。然而,他并没有就此绝望,抱着渺茫的希望重振旗鼓之后,他重新拿起手上被说得一文不值的作品,加倍努力地干了两个星期,然后再次拿给大腕看,令人颇为欣喜的是,这次大腕说只是这份修改后作品的还存在一些问题。这意味着它已不再是一文不值了,而是还有待进一步的改进。从困难中逐渐看到一线生机之后,他马上又继续对编剧进行了长达两个星期的修正与改进,就这样不断反复地对工作进行认真的修正与改进,最后再次拿给大腕看的时候,终于得到了他“还不错”的良好中肯的评价。这一次的经历,给了他一个深刻的工作教训和很好的人生启迪:我们的基本素质是有的,但我们更要有在持之以恒的工作中不怕挫败,敢于战胜困难的勇气,以及不断追求完善和卓越的铿锵决心。
“前进,前进,前进······”向前是一种追求进步的心态,是向自己兴趣发展的心灵抉择,也是他所一直坚定不移的人生信条。一路走来,执着地干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始终怀着一颗热枕工作的心,从一名平凡的工作人员,通过不断的自我努力与拼搏,披荆斩棘,奋力前进的陆镝已经开始从逆鳞的风雨中真正地茁壮成长起来了。1998年10月, 他开始担任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记录片室导演助理,从事纪录片的相关工作,制作当年央视二号大片《科教兴国》。从2001年11月开始至今,他一直担任中央电视台四套《东方家园》栏目,以及中央电视台四套《走遍中国》栏目的主编。现在,作为主编的他,主要做策划、审片,以及给新毕业大学生做指导的工作。在这些沉重而繁杂的工作中,他努力认真、求实开拓、勤耕苦耘,从而在电视台里不仅树立了良好的信誉和威望,还赢得了许多人的认可和赞扬。
回顾母校 记忆难忘
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岁月匆匆二十余载,“母校”永远是莘莘学子脑海里那一段最深最难忘的温暖记忆。
在提到当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时,他说其实不是就业难,而是现在的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技能。在问及对母校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有何就业建议时,他动情地说,“在希望与现实相差很远的时候,只要你的兴趣足够大和爱好足够强,并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才会熬得过社会,且经得起社会这个大熔炉千锤百炼的煅造。”是啊,与其抱怨就业竞争压力和就业难,不如退而思进和勇于面对挑战,在逆境里顽强成长,在困难中果敢抓住机遇,在未来的工作中开拓一片属于自己的蔚蓝天空。“社会的课堂比学校的还有价值。”他也建议大学生多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和掌握一些必要的本领。
“母校成功更名大学,是一件令人振奋的大事。”在今年广西工学院去筹成功并正式更名为3522vip浦京集团官网的金色年华里,曾作为母校这个大家庭里一员的他感到无比的激动与高兴。与此同时,他也衷心地希望母校现在在校的师弟师妹们不仅要以综合性大学的大学生姿势去要求自己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也要不怕苦不怕累地坚持去做好自己心中感兴趣和爱好的事情,在努力实现自我人生的价值之中,让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当代大学生,让掷地有声的梦想成为美丽的现实。
“大学,让我记忆难忘。”回顾起在母校里曾走过的四年美好时光,点点滴滴的往事,仿佛依然历历在目,他有许多深情的话语还来不及跟母校诉说,但哽咽的喉咙和模糊的眼眸,却又让一切坦白在不言而喻且难割难舍的挚爱之中交融。因为,“母校”像一位伟大的母亲一样深深地存在于他泛着泪光的脑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