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普通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政策措施和指导服务

作者: 时间:2019-10-24 点击数:

一、定目标,落责任

(一)学校实施就业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一是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把就业工作作为学校重点工作,列入校党委行政年度工作要点,学校分管领导每月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推进就业工作。二是学校与各二级学院签订了《2019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工作目标,落实主体责任,强化各单位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三是实施就业工作目标奖惩办法,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成效作为校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实行“优奖劣罚”的制度,强调“责、权、利”相结合,形成了全员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良好局面。

(二)学校构建了就业工作过程监控管理体系。校招就处通过就业统计系统实时监控全校毕业生就业进展情况,研究部署推进就业工作。除每月定时的就业进展情况通报外,特别关注关键时间节点的就业进展情况。发现困难点,及时与各学院就业主管领导沟通了解,将问题及早解决;如进展不顺,及时提请学校领导召开专题会议,专题讨论解决困难问题。对就业进展缓慢、就业困难的专业,要求学院党政领导要定期召开由院系领导、专业学科带头人、毕业班班主任参加的就业专题会议,讨论解决措施,切实有效帮助解决就业困难,确保就业工作顺利有序进行。

二、重投入,抓保障

(一)就业专项经费有保障。2019年度全校就业经费达120万元,为毕业生就业顺利开展提供充足经费。同时,为激励先进,学校每年从全校奖励性绩效工资中列支约60万元经费(按实际就业目标完成情况计算)作为就业先进奖金,有力推动了全校就业工作开展。

(二)注重就业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学校建立了一支260多人的专兼职相结合就业创业师资队伍,其中,校级职能部门有23人(普通本专科20人,研究生3人)专职就业工作干部,各二级学院专职就业工作干部达61人,还有180人的兼职就业工作人员。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工作,除定期开展校内业务学习交流外,一年来还选派了就业专职干部11人参加自治区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组织的专项就业创业培训项目,投入经费近6万元。

(三)建设有功能完善就业服务场所。学校拥有近4375(含研究生)的就业工作场地,其中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 (东环校区)为1260,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柳石校区)为2065㎡,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柳东校区)为810㎡,还有3125的在校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免费为在校学生开放信息查询室、大学生自强学习室、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还有可以用作大中型招聘会的大学生活动中心、体育馆、校园广场等室内外场地,总面积超过10000。另外,学校还充分利用众多的计算机媒体教室、实验室、会议室等 ,为广大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查询、网上远程招聘和远程视频面试等诸多服务。

三、稳市场,搭平台

(一)立足本土,深耕区内就业市场。一是根据广西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人才需求,主动联系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北部湾经济区重要门户城市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重点企事业单位,通过建立就业实习基地、科研合作等形式加强校企合作交流,拓展就业市场。二是围绕柳州市打造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和“经济升级、城市转型”的需要,依托“校市相融、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加强与柳州市政府、柳州市人社局、柳工、上汽通用五菱、柳钢等校董事会成员单位、市残联、市妇联等多方联动,通过签订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框架协议,大力邀请用人单位到校举办专场招聘会。

(二)走出去,请进来。学校在立足广西就业主战场的同时,积极拓宽区外就业市场。一是以广西区外41个校友分会为据点,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不断拓展区外就业市场。二是积极拓展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外就市场,积极开拓浙江、江苏、天津、福建、湖南等省市就业市场;深度挖掘珠三角市场,与广东省广州市(高新区、南沙区)、深圳市(罗湖区、龙岗区)、佛山市(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江门市、惠州、肇庆市、中山市等地人社局(人才办)建立了深度人才招聘合作机制,每年定期开展校企交流活动,组织招聘团来校招聘。

(三)积极探索“实就一体”的工作新模式。学校通过与实习就业单位建立“实习就业合作基地”、“校企合作办学”等模式,依托各类实习基地,在毕业生实习期间推荐毕业生就业,提升实习与就业的相关度。

(四)打造就业市场品牌,提升服务质量。学校结合学生就业实际和用人单位招聘特点,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就业市场。一是定期开展各类主题的招聘会,开设了北部湾、西江经济带专场招聘会、珠三角企业专场招聘会、农村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专场招聘会、医学类专场招聘会等各类招聘会,学校共为2019届毕业生举办大中型招聘会10场,参会企业2436家,提供就业岗位73192个;专场招聘会335场,岗位数23837个,就业网发布区内外信息314条,岗位20620个,岗位供需比16.01:1为毕业生提供充足就业岗位。二是创办“周二有约,职等你来”、“星期六就业市场”两个就业招聘品牌,契合了学生的需求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受到广大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青睐,大大提升了供需双方的双向选择效率。

(五)完善用人单位信息库,形成就业招聘长效机制。学校通过招聘会、产学研合作等渠道不断充实用人单位信息库,平时注重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与交流,定期不定期通过邮件、QQ、微信、电话等方式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维护良好互动关系,及时了解用人单位招聘动态,主动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

四、抓指导,贯全程

(一)构建了完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以《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本科40学时 ,含实践课时)、《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专科38学时,含实践课时)公共必修课及《大学生创业基础》(全体学生,尔雅通识教育网络课程28学时)公共选修课为主,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入学版)》(尔雅)、《大学生投资与创业实训》、《创造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等等不少与43门公共选修课课群及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模拟面试比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创业沙龙、讲座论坛、创业实践等第二课堂活动为辅,构建了较完善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

(二)构建了线上线下互动结合就业创业指导体系。一是线上部分,由就业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就业APP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全程覆盖和职业规划个性化指导。二是线下部分,除了常规的辅导员、班主任就业指导外,还邀请了校外就业指导专家、学校领导、学院领导和就业专干在在毕业生实习前、择业高峰期、实习中期检查、招聘会前等关键节点,对毕业生求职材料、模拟面试、需求信息、创业孵化等实现100%全覆盖指导。

(三)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实践活动。学校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求职模拟实践等活动,为毕业生提供高水平就业培训和指导,努力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四)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学校通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就业形势教育,如开展校友论坛、专家和专题讲座等活动,积极引导毕业生认清形势、明确定位,做到理性择业就业。通过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就业指导,毕业生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定位准确,用人单位对浦京集团毕业生就业观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五、严统计,强督察

(一)强化就业统计管理,提高就业统计的科学化水平和质量。一是学校专门下发通知,从学校层面规范了毕业生就业证明材料回收、审核、核查、录入及归档要求。二是开展就业统计工作培训,强化政策宣教,要求严格按照“求真务实”的工作原则,真实有效地进行就业统计。三是定期开展核查活动,要求各学院对用人单位及毕业生双向核查不少于三次,做到核查情况详细记录,覆盖率达100%,做到严把质量关,确保无不符合要求的材料出现。

(二)不断完善就业督查机制。一是实施就业工作通报制度,学校招就处每月定期通报各二级学院、各专业的就业工作开展情况,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措施;二是建立就业自查制度,明确各方的职责和分工,通过学院自查、招就处核查的方式,对所有毕业生的就业证明材料全面的核查,对工作落实不力、不作为、不规范的责令限期整改;三是实施网上就业核查与反馈机制,在学校就业信息网主页醒目位置开通“应届毕业生实名就业信息查询及虚假信息举报反馈”系统链接,根据毕业生反馈情况进行专项核查,保证数据及时更新,确保就业数据真实有效。四是守住底线,严肃问责,招就处对各学院提交的就业材料进行复核,对弄虚作假的相关人员报请学校给予严肃处理,并在相关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

六、抓创新,促创业

(一) 强化创新驱动,解决突出问题。一是学校层面出台《3522vip浦京集团官网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二是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吸引社会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索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三是实施专业课程嵌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四是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五是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六是加强创新创业保障机制,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建立一支校企政相结合专兼职的导师队伍,分类分层分项设立创新创业项目资金支持和制定政策保障体系。

(二)重视创新创业理论研究,搭建有效平台。一是学校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统筹开展全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规律,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学术研究氛围。二是校企合作开办了启迪数字学院、宏达VR科技学院,有效聚集一批校企专业师资团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三是学校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课题基金,每年可利用的创业扶持经费和基地运营支持经费近500万。

(三)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特色体系,打造品牌项目。一是学校建立“校市相融,校企合作”为核心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确立“面向全员、贯穿全程、多元引导、相辅互哺”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二是以校园启迪孵化器为依托,建设“种子-破土-孵化”的链条式支持体系。三是通过青思想、创讲堂、启梦社、创基金等系列培育扶持环节,培育并遴选重点团队进入种子项目库。四是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84项,支持经费194万元。五是联合学校技术成果转移中心、依托校园启迪孵化器,帮助21项目入驻基地。六是引进清华启迪控股等服务机构,构建科技创新创业中介平台、政务平台、公共技术平台和信息交流平台,为学生创业企业提供优质孵化服务。

七、扶贫困,助就业

(一)完善建档立卡奖惩工作机制。把农村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列入各学院年度就业工作绩效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

(二)建立“一对一”精准帮扶机制。建立建档立卡学生信息库和档案,对建档立卡学生采取“一人一档”方式,有针对性开展 “一对一”就业跟踪指导和帮扶。由就业指导老师、辅导员、班主任、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等通过情况摸排、集体辅导和个性化指导等方式,关注精准就业学生的心理状况、就业诉求,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帮助。通过帮扶,切实提升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自觉地、主动地将就业压力转化为求职动力,实现100%就业全覆盖。

(三)提供求职创业补助。一是推荐符合条件的3050名2019届毕业生申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求职补贴共409.92万元,相比2018届增加了263人,共108.976万元;二是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提供求职补助,向259名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求职补助共7.77万元。

(四)做好就业困难毕业生跟踪服务工作。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基本信息数据库,对就业困难毕业生实行“一对一”帮扶,对离校未就业的就业困难毕业生定期回访,进行求职指导和重点推荐,切实帮助就业困难毕业生顺利就业。

 

 

 

版权所有 :3522vip浦京集团官网 
技术支持:网络与信息中心 访问量: 100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