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最高级别 |
项目名称 |
项目类型 |
项目负责人 |
参与学生人数 |
项目其他成员信息 |
指导教师 |
项目所属一级学科 |
项目简介 |
姓名 |
学号 |
姓名 |
职称 |
(200字以内) |
国家级 |
新型外包角钢加固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柱承载力研究 |
创新训练 |
曹未 |
201500501117 |
5 |
淳野杨/20150301005,王文卓/201500501118,卜炬鹏/20160301001,黄凡荣/201500501121 |
吴辉琴,罗臻 |
教授,讲师 |
560 |
外包型钢加固混凝土柱是最主要的柱加固法。按加固型钢与原构件的连接方式,该方法分为外粘型钢加固法和无粘结外包型钢加固法。而这两种方法都存在明显的缺点。鉴于此,本课题提出了一种新型外包角钢加固法,即通过现浇自密实混凝土将角钢与原构件紧密结合,保证两者协同工作,提高构件刚度和承载力,克服外粘型钢加固法的耐久性问题和无粘结外包型钢加固法的协同工作问题。 |
国家级 |
基于IFC标准的BIM信息交互 |
创新训练 |
赵婕 |
201500504020 |
2 |
叶轩/20160301031 |
邓朗妮 |
教授 |
560 |
在建筑的生命周期中需要用到多种软件对模型进行设计、修改、管理和其它方面的应用,使用不同软件得到的BIM的模型,可以打开的模型格式各有不同。所以在 BIM环境下实现信息互用非常重要。 BIM环境下实现信息互用的方式有多种,其中,使用公共数据模型格式进行信息互用的方式具有明显优势。本项目研究不同软件导出IFC格式后的问题并研究部分问题的解决方法。 |
国家级 |
基础仿真型设计与制作 |
创新训练 |
米斯 |
201500501041 |
5 |
蒙绍强/201500501017,黄永福/201500501011,李甲桂/201500501053,梁夏明/201500501004 |
夏雨 |
副教授 |
560 |
在土木工程的专业课中,涉及到非常多的结构细部构造。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对细部构造尺寸的规范要求记忆的条文比较多,记忆起来比较繁琐。而且课堂上的讲述也比较抽象,不好理解。通过基础缩尺模型的设计,可以让大家更加清楚的了解和掌握构件各个部分的尺寸规定;在制作过程,一方面让大家了解了结构的细部构造,另外更加直观的了解细部构造的详细作法及构造措施。增强了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也提高了大家实际动手能力。 |
国家级 |
BIM+VR在施工安全教育的应用 |
创新训练 |
李进梧 |
201400504063 |
5 |
程海光/201500507001,王荣/201500504035,陈洁莹/201500504027,梁琪曼/201500504061 |
廖羚 |
讲师 |
560 |
项目组针对BIM及VR对于施工安全教育的应用,研究利用VR 技术在 BIM 的基础上虚构出来的三维度的虚拟真实世界,能提供用户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体现。真实再现施工前后可能存在的风险和事故隐患,结合VR眼镜实现了动态漫游,体验者可通过佩戴VR眼镜,身临其境漫游施工现场。既可体验项目生命周期内不同环节的景象,也可“亲身”体验现场突发事件等情况,通过参与者强烈、逼真的沉浸式体验带来极具震撼的视觉效果,使体验者切身体会施工现场存在的危险因素,对潜在的安全威胁更加警觉,进而在真实的施工中避免这些危险,促使现场工人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 |
国家级 |
一种绿色环保、吸声降噪材料的研制 |
创新训练 |
王文卓 |
201500501118 |
4 |
曹未/20150051117,余浩然/201500504001,常洲/201500501121 |
钟卿瑜,周红梅 |
助理实验师,高级工程师 |
560 |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行车引起的振动和噪声对旅客以及附近的建筑物和居民产生较大的干扰,现行减振降噪的措施主要包括:在轨道下铺设弹性垫板、无机材料、铝纤维板、橡胶吸音板等,然而均因减振降噪效果不理想等原因无法大量推广使用。因此,开发一种环保耐久、防水阻燃的全天候吸声材料迫在眉睫。本项目以粉煤灰、水泥为主要原料,通过造球工艺制作免烧型多孔陶粒,测试陶粒的吸声性能,针对测试效果对免烧陶粒进行优化改进,使其具有良好的吸声降噪性能以达到工程实际应用目的。 |
国家级 |
建筑废弃物轻质隔音复合墙材制备工艺研究 |
创新训练 |
黄凡荣 |
201500501114 |
5 |
林文静/201500501138,胡凯/201500503057,刘俊佑/201500503047,左荣盛/201600501017 |
谭春雷,李洪 |
讲师,讲师 |
560 |
本项目以普通硅酸盐水泥作为基质材料、建筑废弃物作为骨料与天然植物纤维(农作物秸秆、棉麻纤维等)复合,通过发泡及复合工艺制备多孔的水泥基阻尼一吸声复合墙材,利用不规则排列微小孔实现声波的衍射、干涉、叠加,天然纤维素对声波的吸收、振荡,实现对宽频段噪声的高效吸收,同时不断优化工艺配比提高复合材料的空隙率,使材料不仅具有吸声功能还具有隔热、体积密度低的特点。 同时还是符合环保、美观的要求的复合型墙材,以力求将大量废砖建筑废弃物高效循环回收综合利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绿色建材行业发展。 |
国家级 |
地下绿色建筑-以柳州市为例 |
创新训练 |
曾慧进 |
201500503015 |
3 |
曾紫馨/201500503020,罗辉/201500503023 |
刘晶 |
讲师 |
560 |
在地下空间开发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同时其自身也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因而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建筑思想为指导,采取相应的生态建筑对策。在此背景下,柳州市地下空间的绿色生态建筑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
国家级 |
古建筑的守护者——新型智能火灾报警器的研制 |
创业实践 |
杨树正 |
201500503032 |
4 |
伍思亮/201500503037,叶晓铭/201500503045,黄璐瑶/201500503044 |
叶雁冰 |
教授 |
560 |
项目通过借鉴国内外木构建筑的防火经验,在保留传统少数民族聚居模式和民居传统建构技艺的基础上,针对布局密集的木构民居,研究适合桂西北少数民族聚居村寨的绿色防火模式和防火技术,目前,项目拟决定采用温度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光电传感器以及烟雾传感器合理地整合形成一个新型的火灾报警器系统。研究不仅为桂西北少数民族传统吊脚楼的绿色更新提供新的防火技术,还为桂西北传统吊脚楼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该项目所研发的产品能够实现火苗蔓延前的精准预警,为类似侗族吊脚楼的木质建筑提供有效保护。 |
国家级 |
基于FDS火灾虚拟软件的广西少数民族木构建筑的防火实验研究 |
创业训练 |
黄璐瑶 |
201500503044 |
4 |
纪祺珍/201500503014,李林洲/201500503022,杨树正/201500503032 |
马黎进 |
讲师 |
560 |
本项目通过对广西少数民族木构建筑的实地调研,提取出其中典型的吊脚楼的简化模型,并将模型导入FDS火灾虚拟软件,运用FDS虚拟火灾实验软件进行虚拟仿真实验研究,探索广西少数民族木构建筑在防火功能方面的技术要点,提出木构建筑的防火措施。总结出国内木构建筑防火方面的优点与不足,从而加强对木构建筑的防火设计。 |
自治区级 |
CFRP板加固钢梁的受力性能研究 |
创新训练 |
朱柱森 |
201500503004 |
3 |
朱柱森/201500503008,徐东正/201500507020 |
李洪 |
讲师 |
560 |
广西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申报系统 |
自治区级 |
混凝土构件裂缝扩展规律研究 |
创新训练 |
李国栋 |
201500501079 |
5 |
向城华/201500501052,黄体/201500501049,王富超/201500501075,蓝静/201500501045 |
罗臻 |
讲师 |
560 |
土木工程中的混凝土构件经常带裂缝工作。研究裂缝的扩展规律对混凝土结构的破坏及安全性评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项目利用通用有限元程序abaqus,建立带初始裂缝混凝土构件的数值仿真模型,模拟其加载至破坏的整个过程。通过改变预制裂缝的位置和大小及材料属性等,研究在不同情况下,混凝土构件裂缝的扩展规律。为实际工程中的带裂缝混凝土构件裂缝扩展的扩展提供预测,并根据预测的裂缝情况,对构件的安全性进行评价。 |
自治区级 |
高性能陶粒混凝土的耐久性能研究 |
创新训练 |
陈咏珊 |
201500501126 |
5 |
严慧/201400501025,王甲凯/201600501031,王敏/2016005040371,张文锵/201500501124 |
周红梅 |
高级工程师 |
560 |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行车引起的振动和噪声对旅客以及附近的建筑物和居民产生较大的干扰,现行减振降噪的措施主要包括:在轨道下铺设弹性垫板、无机材料、铝纤维板、橡胶吸音板等,然而均因减振降噪效果不理想等原因无法大量推广使用。因此,开发一种环保耐久、防水阻燃的全天候吸声材料迫在眉睫。本项目以粉煤灰、水泥为主要原料,通过造球工艺制作免烧型多孔陶粒,测试陶粒的吸声性能,针对测试效果对免烧陶粒进行优化改进,使其具有良好的吸声降噪性能以达到工程实际应用目的。 |
自治区级 |
广西少数民族木构民居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 |
创新训练 |
叶晓铭 |
201500503045 |
4 |
纪祺珍/201500503014,伍思亮/201500503037,李林洲/201500503022 |
叶雁冰 |
教授 |
560 |
本项目旨在对以三江程阳八寨为例的桂西北侗族木构民居的保护与发展进行策略研究。侗族的吊脚楼又称“干栏楼”,因侗族地区盛产杉木,吊脚楼一般都是用杉木建造,以采用无基础的穿斗式木构架为主,横梁穿枋,立帖木排,榫铆联结,结构独特,造型精巧,经济实用,性能良好。但吊脚楼因易燃而面临淘汰,村寨因“火烧连营”而反复致贫。我们要在充分了解和认识侗族建筑特色的基础下,用科学发展的思维、宽容而谨慎的态度,对广西侗族建筑进行有效和合理的开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让侗族建筑持久地散发出它的独特魅力。 |
自治区级 |
弹性建城模式研究 |
创新训练 |
黄睦翔 |
201500503019 |
3 |
朱柱森/201500503008,林裕海/201500503012 |
张琪 |
讲师 |
560 |
广西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申报系统 |
自治区级 |
菜市新视角——社交空间营造 |
创新训练 |
廖福华 |
201400503024 |
5 |
吴思晗/201401001068,黄小丽/201400601012,何玲/201400503001,田珂忆/201400503011 |
梁晓慧,谭韵 |
高级工程师,讲师 |
560 |
菜市场属于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服务于居民生活,与其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而中国经济稳步上升,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在不断的扩大。构成社区公共空间活力的菜市场需改造以适应社会需求,拉近居民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服务于居民生活。 |
自治区级 |
城乡绿色节能微空间设计研究 |
创新训练 |
蒋合丰 |
201400503022 |
3 |
高占民/201400503030,杨达钊/201400503018 |
梁晓慧 |
高级工程师 |
560 |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与乡村逐渐成为缺乏联系而各自独立存在的空间主体。建筑设计逐渐走向以单一的经济为主体的现状,使其仅仅只是一种功能载体。建筑设计逐渐与地域、文化、环境、生态等因素分离。本项目倡导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设计理念,实现功能性、实用性、生态性、艺术性的完美结合,通过分析广西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绿色节能建筑的实例,提出绿色节能建筑建设的相关理论。思考如何利用绿色节能微空间建筑设计,缓解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城乡差距,促进绿色建筑及城乡的可持续发展。 |
自治区级 |
大数据在土木工程中构件承载力判断的应用 |
创新训练 |
蓝星 |
201500501006 |
5 |
杨胜前/201500501005,谢坤光/201500501003,林明涛/201500501008,金成宇/201500501013 |
蒋伟昌 |
助教 |
560 |
在土木工程中,可以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来对土木工程中的结构及构件进行诊断,为其可靠性评价及处理措施提供依据。针对混凝土结构承载力不足等安全性的评定问题,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目前关于其极限承载力判据的研究较少。针对混凝土结构或构件加载过程的物理量进行大数据分析,并尝试结合构件加载试验,对比试验结果,由应力、应变或位移等物理量的分析,来研究确定混凝土构件极限承载力的判据。 |
自治区级 |
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在地形测绘中的应用研究 |
创新训练 |
杨跃东 |
201500501122 |
2 |
麦明友/201500501116 |
梁鑫 |
高级实验师 |
170 |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微处理机的广泛应用,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以其机动灵活、成本低、载荷多样性、用途广泛、操作简单等优点,成为当前一种新型的测量方式。本项目结合实际生产和技术改造,通过一定范围内的实践,探讨研究了无人机航测遥感技术的特点及对影像畸变改正、全自动空三解算、立体测图等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生产工序中的关键技术。 |
自治区级 |
网络RTK技术在数字测图中的应用研究 |
创新训练 |
王其勇 |
201500501140 |
2 |
罗新宇/201500501151 |
杨晓云 |
副教授 |
170 |
网络RTK也称基准站RTK,是近年来在常规RTK和差分GPS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它是由基准站网,数据处理中心和数据通信线路组成的。与常规RTK技相比较,网络RTK系统严密性更好、数据可靠性更好、定位精度更高、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使用更便捷。因此,本项目旨在采用网络RTK进行野外地形数据的采集,然后在CASS系统中对数据传输、转换、编辑,最后运用简码处理完成地形图的数字化成图。 |
自治区级 |
一种新型的结构加固方法的可行性研究 |
创新训练 |
李建博 |
201500504028 |
5 |
汪亚男/201500504002,杨唤威/20160301029,封冠 英培/20170301005,徐东正/201500507020 |
胡强,康侃 |
讲师,高级实验师 |
560 |
本文所指的新型结构加固法是课题组总结加固工作成果,提出一种混凝土柱复合加固法。它是将湿式包钢加固柱的角钢和原柱间的结合层改成一定厚度的自密实混凝土层,目的是保证包钢和柱协同工作,克服结构胶失效引起加固柱耐久年限不确定的缺陷,同时它还可发挥自密实混凝土抗力作用。本项目拟在调研加固机理基础上,通过试验对比复合加固和单一加固方法柱受压时的破坏形态、破坏特点及加固效应,论证新型复合加固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
自治区级 |
外包钢与加大截面法协同加固柱的“套箍效应”的研究 |
创新训练 |
余浩然 |
201500504001 |
5 |
彭铭权/201500505038,况哲阳/20160301009,张腾/20150301038,劳宏雲201500504043. |
贾松林,张俊 |
高级工程师,实验师 |
560 |
外包钢与加大截面法综合加固混凝土柱的做法是指用外包角钢与一定厚度的自密实混凝土协同作用加固混凝土柱的一种方法。在过程中,新增自密实混凝土、竖向角钢和缀板合成的外包角钢系会对柱横向包裹,并产生约束作用即“套箍效应”,是组成加固效应、提高原结构的承载力和延性的主要原因。本项目在总结组合加固法的加固机理基础上,通过试验和理论分析,探究“套箍效应”形成理论和加固效果,为开展加固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
自治区级 |
新型超轻隔热陶粒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创新训练 |
徐东正 |
201500507020 |
5 |
张美萍/201500507017,尹倩玲/201500507034,黄秋兰/201500507036,高淑燕/20160301005. |
盘荣俊,吴辉琴 |
副教授,教授 |
560 |
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我国建筑能耗逐年上升,已达全社会能耗量的32%。因此,建筑节能已刻不容缓。多孔陶粒具有质轻高强、保温隔热性好、耐久性好、施工适应性强和综合技术经济效果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建筑调温、调湿、降噪等。本项目拟利用工业废渣和煤矸石为原料,通过调控陶粒的孔隙率、孔尺寸、孔的开闭状况等微观结构来降低其导热系数,进而探求陶粒孔结构与其导热性能间的关系并以实验加以验证。 |
自治区级 |
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BIM技术研究及应用 |
创新训练 |
蒋晶晶 |
201500507065 |
2 |
黄静怡/20160301006 |
邓朗妮 |
教授 |
560 |
本项目通过BIM方法进行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优化构图以及构件的集成建造,将相关信息进行存储,方便对装配式建筑信息的管理。 又在施工阶段部分增加4D模拟,即在3D模型的基础上加上了时间轴,能够模拟施工进度,优化施工方的材料浪费以及所带来污染,实现了绿色环保建筑。 |
自治区级 |
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管理平台研究 |
创新训练 |
王荣 |
201500504035 |
2 |
罗日生/20150301018 |
钟卿瑜 |
实验师 |
560 |
在建筑产业化及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以装配式为代表的建筑产业化与支撑建筑业信息化、现代化的BIM技术,是当前建设领域一项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亟需对其相关工程技术展开研究。开展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管理平台可以提高建筑企业在装配式建筑的管理水平,降低能耗,节约资源,从而降低企业的建造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使效益最大化。 |
自治区级 |
智能CFRP板加固混凝土梁疲劳寿命估计 |
创新训练 |
黄涛 |
201500507008 |
2 |
黄晓霞/20150301014 |
郭亮 |
讲师 |
560 |
本项目以混凝土简支梁桥作为研究对象,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和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基础上研发具有自监测性能的智能加固材料。利用自主研发的锚具及张拉设备,完成智能碳纤维板加固混凝土梁疲劳试验研究,建立数值计算模型,基于长期监测数据评估被加固结构的疲劳寿命。其研究成果不仅能为桥梁加固及健康监测提供一种新技术,还为加固桥梁结构的耐久性评定提供理论指导。 |
自治区级 |
基于BIM的桥梁结构健康监测信息可视化管理及预警研究 |
创新训练 |
韦胜武 |
201500507037 |
2 |
马晋超/20150301021 |
郭亮 |
讲师 |
560 |
本项目以混凝土简支梁作为研究对象,建立结构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基于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简称BIM)技术,在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基础上,监测桥梁的动态信息,并利用自主研发的安全预警可视化平台,对获取的动态信息进行可视化存储、分析和发布。建立基于BIM的可视化、信息化的桥梁结构安全监测和预警平台。其研究成果不仅能为桥梁健康监测提供一种新技术,还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
自治区级 |
AR在BIM中的应用 |
创新训练 |
梁琪曼 |
201400504061 |
5 |
冯天娇/201400504074,蓝水仙/201400504071,凌广权/201500507043,李兴耀/201500507016 |
廖灵青 |
讲师 |
413 |
项目组针对BIM 对于建筑的使用效果,也就是建造过程及建造结果给予人们的最终体现上面非常不足,甚至说异常的生硬,不能提供一种主观思维的感官效果,也不能保证建筑是否按照所想的那样的效果。研究利用AR 技术在 BIM 的基础上虚构出来的三维度的虚拟真实世界,能提供用户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体现。能够加强具象性及交互功能,大大提升 BIM 应用效果。实现了碰撞检查、管线综合、工程量统计、进度控制、使用效果模拟等综合应用管理。有助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以及运营单位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沟通,清晰表达建造理念、及时发现设计(施工)方案缺陷、减少资源浪费,从而达到建设工程项目在其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降低项目风险、控制项目成本。 |
自治区级 |
BIM+VR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
创新训练 |
凌广权 |
201500507043 |
5 |
孙春慧/201500507044,肖慧英/201500507052,莫专恒/201500504027,辛铭隆/201500507070 |
廖灵青 |
讲师 |
560 |
项目组针对BIM 对于建筑的使用效果,也就是建造过程及建造结果给予人们的最终体现上面非常不足,甚至说异常的生硬,不能提供一种主观思维的感官效果,也不能保证建筑是否按照所想的那样的效果。研究利用VR 技术在 BIM 的基础上虚构出来的三维度的虚拟真实世界,能提供用户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体现。能够加强具象性及交互功能,大大提升 BIM 应用效果。实现了碰撞检查、管线综合、工程量统计、进度控制、使用效果模拟等综合应用管理。 |
自治区级 |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
创新训练 |
黄涛 |
201500507008 |
5 |
程海光/201500507065,李薇/201500507055,李兴耀/201500504027,辛铭隆/201500507070 |
赵军 |
讲师 |
560 |
项目组针对BIM 在装配式建筑工程中的使用效果研究,促使建筑业从传统建设方式向集约、节约、环保、绿色、科技等现代化方式转变。本研究组利用在BIM 的基础上对项目图纸进行预制构件的深化工作,同时通过BIM模型完成优化后的图纸以数据的形式传输至车间,从而减少人为操作带来的失误、提高生产效率。通过信息控制系统记录每一块预制件的运输情况,施工企业根据代码安装,通过手持终端施工企业管理人员能随时检查安装情况,安装施工进度在系统平台上从而能以虚拟化模型将内容可视化,项目经理随时能够掌握施工进度。借助BIM技术,避免装配式建筑“错、漏、碰、缺”等施工问题,实现装配式建筑从设计到运维的一体化协同管理,有效的提升装配式建筑整体建造及管理水平 |
自治区级 |
基于BIM的可视化交底 |
创新训练 |
付双双 |
201500507082 |
5 |
苏猷智/201400504064,李龙妹/201500507025,罗菲菲/201500504061,谭广健/201500504025 |
赵军 |
讲师 |
560 |
BIM是指建筑信息模型(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lding ),是指基于最先进的三维数字设计和工程软件所构建的“可视化”的数字建筑模型,为设计师、建筑师、水电暖铺设工程师、开发商乃至物业维护等各环节人员提供“模拟和分析”的科学协作平台,帮助他们利用三维数字模型对项目进行设计、建造及运营管理。其最终目的是使整个工程项目在设计、施工和使用等各个阶段都能够有效地实现建立资源计划、控制资金风险、节省能源、节约成本、降低污染和提高效率。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BIM 技术的引入可以提供了工程项目施工中所需的各种基础数据,辅助施工项目管理层决策的反应速度和精度。近几年来,BIM 技术在美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建筑工程领域取得了大量的应用成果,国内许多施工企业应用BIM 技术来提升项目管理水平与企业核心的竞争力。 |
自治区级 |
BIM在钢结构制作中的深化应用 |
创新训练 |
汪亚男 |
201500504002 |
5 |
裴柱为/201500504033,谭广健/201500504025,李龙妹/201500507025,付双双/201500507082 |
廖羚 |
讲师 |
560 |
钢结构是重要的结构形式,其工程规模越来越大、结构日益复杂,项目管理的工作也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需要建筑业信息化的帮助。在这样的信息化大潮流中,BIM(建筑信息模型)将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BIM是最大程度整合建筑项目信息的数据库,为业主、设计方、施工方、材料供货商等清晰方便地提供所需的信息,提高项目完成的效率,提升工程人员对项目的控制能力。另外,BIM在复杂形体的模型创建与构件加工中的优势为建筑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本研究利用BIM技术解决钢结构在项目工程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即制造工艺和深化设计复杂、信息传递不够及时和现场管理混乱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