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光的家族命运
作者:admin 时间:2019-01-18 点击数:
霍光的家族命运
霍光是西汉大将军,他跟随汉武帝近30年,是武帝的重要谋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去世前,将辅佐年幼的汉昭帝的重任,交给了霍光及金日蝉等几位重臣。汉昭帝即位后,非常尊重霍光,待他如同父亲。当时朝廷一切军政决策,全都出自霍光之手。汉昭帝去世之后,由于昭帝无子,霍光拥立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即位,但是因为刘贺荒淫无道,不久被废除。霍光又拥立汉武帝的曾孙刘询即位,成为汉宣帝,但是,一切朝政实际上仍由霍光总揽。作为四朝元老,霍光在朝辅政二十年,国泰民安,四海臣服,为汉室的安定和中兴建立了功勋。但因为他位极人臣,大权在握,党亲满朝,威震海内,声威连皇帝都感到畏惧。一次,汉宣帝与霍光同车出行,宣帝因为霍光坐在身边而感到十分不安,有如芒刺在背。这就是成语“芒刺在背”的典故。
霍光的原配夫人东闾氏,有一位名字叫“显”的奴婢。东闾氏生了一个女儿后就去世了,这位叫“显”的奴婢就逐渐成为霍光的夫人,“显”由于出身低微,没有姓氏,就跟随夫姓,称为“霍显”。
霍显是一个贪婪的女子,虽然已经做了威风八面的霍夫人,仍然不满足,还想让她的女儿嫁给宣帝为后,将来生子做皇帝,永葆霍家的荣华富贵。
是当时汉宣帝已娶了一个叫许平君的女子为皇后,霍显十分妒忌,就在宣帝即位三年之后,仗着霍光的威势,买通一位御医,偷偷毒死了当时分娩后在宫里调养身体的许皇后。
许皇后死后,宣帝派人将当时在场的几位御医抓捕,准备调查许皇后死因,这让霍显十分惊慌,只好将实情告诉霍光。霍光虽然感到震惊,但是经过权衡,没有检举妻子,反而顺从妻子给宣帝施压,宣帝迫于霍光威势,放走御医,停止了此案的调查。此后又如霍显所愿,宣帝娶了她的女儿霍成君做了皇后。
西元前68年,霍光病死。霍光去世后,汉宣帝亲临丧礼,怀念霍光对王朝的功绩,并让霍显的儿子霍禹继承侯位。然而,霍夫人及霍氏子孙,却家政不修,骄傲奢侈,放纵享受,生活靡烂。此时,霍显杀害许皇后的旧事暴露出来了,对霍氏家族早有提防的宣帝开始收取霍氏兵权,并逐步削减霍氏的势力,霍夫人及霍氏子孙生起了怨恨不满的心。一天晚上,霍显在睡梦中梦见了霍光焦急地对她说:“你知不知道,咱们的儿子霍禹就要被逮捕了?朝廷正紧急抓捕他呢!”。除了霍光给夫人托梦之外,当时在霍府,还出现了许多怪异的景象:家里老鼠肆虐,甚至与人对撞;屋前树上的猫头鹰不停哀叫,声音凄惨恐怖;府第大门无缘无故就自己坏掉;而且霍禹也梦见朝廷派来的车马轰隆隆地前来捉拿他……这一切,都是大祸临头前的预兆,让霍家上下惶恐不安!
预感大势不妙的霍氏家族想先下手为强,便谋划反叛,不久事机败露,霍禹被捕,被腰斩处死,霍显及其家眷全被处死。霍皇后被废除,不久就自杀了。霍氏家族被连坐诛杀者达上千家,惨遭灭族大祸。当时人们都说,霍家这样大的家业,都是断灭在霍夫人手中。威震天下的霍氏家族,就这样灭亡了。
此时距离霍光去世,仅仅三年。而与霍氏家族惨遭灭族命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年与霍光同为辅政大臣的金日蝉家族,从金日蝉起,金氏家族一直兴旺,七代子孙都身居要职。
金氏家族之所以长盛不衷,与金日蝉所承传的克己复礼、忠厚为人的家风息息相关。
金日蝉本是匈奴王子,因为匈奴与汉王朝交战打了败仗,当时年幼的金日磾沦为汉朝的官奴,负责给朝廷养马。由于自小母亲教子有方,成人后的金日磾人品端正。
有一次金日磾牵马经过后宫,同行的数十人都纷纷偷窥后宫的嫔妃,只有金日磾目不邪视。后来金日磾逐渐受到汉武帝的赏识,不断提拔,做了很大的官。由于儒家文化在汉武帝时期得到复兴光大,金日磾深受薰陶影响,以忠孝礼义治理家风。对母孝敬,对君忠诚。
金日蝉有两个儿子,小时候深得汉武帝的宠爱,其中一个儿子长大后调戏宫女,金日蝉知道后厌恶儿子淫乱的行为,就将他给杀了,汉武帝虽为金日蝉杀掉儿子感到悲痛,内心却十分敬重金日蝉。汉武帝将宫女赐给他,金日蝉却不敢接近。汉武帝临终前,要霍光辅佐少主,霍光却建议由金日蝉辅佐。金日蝉却说:“我是外国人,这会让匈奴轻视汉朝的。”甘愿做霍光的助手,辅佐少主。
从振兴汉王朝的功劳来说,金日蝉比不上霍光。但是从整顿家风来说,霍光却赶不上金日蝉。霍夫人为让女儿当皇后,杀害了许皇后;而汉武帝曾经要将金日磾的女儿纳做嫔妃,却被金日磾拒绝;霍夫人杀害许皇后,罪行比金日磾的儿子调戏宫女更为严重,但是霍光不敢揭发检举妻子的罪行,金日磾却是直接杀掉自己的儿子。霍光功高震主,而不懂得自我节制;金日磾却始终小心谨慎,低调做人。
《孝经》 诸侯章说:“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和其民人。盖诸候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位高权重,更要谦逊谨慎、自我节制、不骄不奢、遵守法度,这样才能够长守富贵啊。《曲礼》也说:“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历史感应统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