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之路,因求实求新而饱含艰辛,因精益求精而充满挑战,在这条困难重重的路上,多少科研人孜孜不倦地追求着、勤勤恳恳地工作着、默默无闻地奋斗着。浦京集团就有这样一位教师,在面对无数或许是不曾预料到的难题,他不断探索、反复揣摩,在实践中找寻最优解决方案,在研究中磨砺自我持续成长,直到最终摘得科研硕果,他也只是轻描淡写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他就是浦京集团机械与交通工程学院教师杨观华。据悉,由他和他团队申报的《低成本安全锰系锂离子电池和电极材料的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2019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类一等奖。这个奖项也是近年来浦京集团在广西科学技术发明类奖项上的重大突破。
求学之路漫漫坚持化学方向
杨观华本硕博均就读于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2014年期间分别获得应用化学本科学士学位、应用化学硕士学位,于2018年取得物理化学博士学位后,于2019年1月进入3522vip浦京集团官网机械与交通工程学院任教。
杨观华主要从事新型碳材料、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和金属—空气电池电极材料的研究。现主持广西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西低碳能源重点实验室研究课题1项。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国内外知名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件。参与多项国家和广西科研项目:锂离子电池新型负极材料—框架式碳包覆纳米硫化钼;金属复合电极的电化学过程研究、超级电容器用氧化物;自支撑淀粉基多孔类石墨烯复合电极材料的结构及电极过程研究等。
项目硕果累累经济效益显著
对于本次获奖项目,杨观华介绍说,项目是针对锰系锂离子电池存在的瓶颈问题,采用正极材料表面包覆、负极材料改性、电池设计优化和电池生产工艺改进等手段,发明了在锰酸锂微米级正极材料颗粒表面纳米层包覆技术,简易可控的提升锂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比容量的方法,并开发了以包覆锰酸锂+三元为正极、氧化中间相碳微球+石墨为负极的新型锂离子电池体系。采用该技术生产的锰系电池性能优异,在循环性能、安全性和能量密度等方面都得到了优化,提升了生产工艺水平。
该获奖项目取得了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共申请发明专利31项,已授权17项;申请并已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1项,编写企业标准1个,发表论文53篇。项目技术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广西卓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上应用,2017年1月—2018年12在安徽益佳通电池有限公司生产线上应用,生产销售18650电池30305万只,方型铝壳电池3398万只,新增产值192892万元,新增税收4359万元,新增利润18596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不断探索实践获奖来之不易
杨观华表示,他参与的这个获奖项目科研时间跨度较大,真正的应用阶段是从2016年1月—2018年12月,耗时近3年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确定主题、实施计划阶段,还是最后的总结阶段,这个获奖项目都是在一步一步严谨且艰辛的探索实践中完成的,最终取得的科研成果也是在一点一点的成绩、一个一个具体的收获上逐渐累积起来的。项目获奖来之不易,是一个日积月累、长期探索和创新实践的过程,团队所有成员为此都奉献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面对来之不易的荣誉,他感慨万分,科研之路漫长艰辛,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虽然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人都渴望早出成果、快出成果,但科研工作终究需要漫长而艰苦的付出。只有那些能长期坐稳冷板凳、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始终坚持致力于科研事业的人,才有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杨观华表示,《低成本安全锰系锂离子电池和电极材料的关键技术与应用》是一个改革创新项目,这个项目的成功获奖,不仅是对他本人教学科研水平的肯定、对整个研究团队整体实力的肯定,也是对机械与交通工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肯定,更是对学校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校企合作培养新兴产业应用型人才的肯定,凸显了学校“校市相融,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今后,他会继续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提升,力争取得新的更大进步。